即刻注册,感受西安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即刻注册
x
发展建设现代化城市是当今城市发展普遍世追求,城市化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源此城市现代化离不开文化。城市文化是现代化的根基,是一个城市的气质。每个时代都在一个城市里创造并留下了独有的痕迹。
保护历史的连续性,保留城市的记忆和可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需求,是具有历史意义和战略意义的重大命题。在这方面西安有着较大的资源优势和同时并存的发展负担。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关键是如何处理城市文化建设的创新与古迹遗址保护的协调发展。
任何一个时代的城市文化,都不是凭空而造的,它的发展与繁荣都是以前人创造的文化遗产作出发点和依据,进行再创造再升华的过程。后人对于先辈留给本城市的宝贵历史文化遗产不仅要精心的保护,而且要笃而学之、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结合本城实际创建城市特色。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着更加迫切现实的意义。
城市&古迹
大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中最具代表性的综合物证和文化遗产。陕西特别是关中地区的大遗址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范围内更是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些遗址源源不绝地传承着中华文明的文脉,体现了我国古代文明鼎盛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当时人类文明辉煌成就的物质印证。
有着超过3000年的建城史的西安是世界四大古都之一,十三个王朝在这里定都长达1100余年。被称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一万年以前,生生不息的华夏母亲河黄河就孕育了中华民族最灿烂的文化,孕育了欧亚大陆东部最辉煌的城市。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区域内文物遗迹数量众多,尤其在大遗址资源上,无论从遗址等级与规模、以及文化影响力等层面进行考察都是国际国内首屈一指的城市。
当前,城镇化和全球化正以不可逆转的趋势向前推进,在此形势下,大遗址保护与活化也成为了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最棘手最复杂的系统工程。
西安在面对此项命题所暴露出的问题尤为突出。不过,面对诸多的困阻,西安也在努力的探索一条适合自身情况的城市与遗址和谐共生的发展道路,并以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和汉杜陵遗址等大遗址保护为切入点,以建立遗址保护特区为载体,以遗址区内居民移民搬迁为抓手,把遗址保护和民生改善紧密结合,探索出一条符合西安大遗址保护利用要求,具有西安地方特色的遗址保护新理念。
世界之都
西安是我国大遗址集中分布最多的城市,仅周、秦、汉、唐四大国都遗址的规模就超过100平方公里,并且具有分布广、数量多、面积大、种类全、等级高的特点,这在中国乃至世界极为罕见。
正因为西安的大遗址规模大、等级高,又都位于城市目前或将来发展的热点地区。经过多年探索,目前已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大遗址保护的“西安模式”,这就体现城市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遗产和谐共生的理念,即运用规划手段,寻求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的和谐共生;运用生态技术,寻求遗产保护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运用经营理念,寻求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
纵观建国后西安的大遗址保护理念,始终贯彻于西安的城市发展和建设之中,也体现充分了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发展和策略。 建国以来,在几代规划、城建、和文物工作者的艰辛努力下,西安在城市规划中把文物古迹保护一直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从60到90年代的四十年间,西安市历次城市总体规划都明确提出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在规划中确定了“显示唐长安城的宏大规模,保持明清西安的严整格局,保护周秦汉唐的重大遗址”的古城保护原则,加大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力度,巩固了西安世界著名古都的地位。
但是在这一阶段中,对待遗址基本上采取保护原状的态度,严格按照历史文化名城的要求对遗址区进行控制。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将遗址区划成了城市发展的禁区,以限制建设来保护遗址。
虽然这些措施的确起到了保持遗址原貌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却凸现了一对城市发展的矛盾:保护遗址与城市经济建设的矛盾。
尤其是对居住于遗址区的部分居民,如大明宫遗址范围内的居民,居住及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居民自行搭建现象比较严重,反而对遗址起到破坏的作用;北二环建设,为了避开汉长安城遗址,无奈的选择了避让;正在修建的西安北至机场城际铁路,也绕城了“麻花儿”;在西安市中心苦苦寻觅合适位置开出直营店的苹果,至今还未在西安落地。面对遗址,面对文保,城市发展似乎只能妥协。
针对新环境下城市发展的阶段,这座城市提出了保护遗址的新思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通过大遗址专项保护规划和城市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提出的大遗址保护理念,打造文化品牌。
期间还陆续编制了秦始皇陵、大明宫遗址、汉杜陵遗址、汉长安城和西安环城建设工程等大遗址的文物保护规划以及保护利用专项规划。
此外,通过西安“唐皇城”复兴计划,全面营造唐皇城复兴计划,就是以隋大兴唐长安城大遗址的保护与利用为核心,以复兴盛唐文化为核心,体现盛唐精神,挖掘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将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利用紧密结合,发展旅游、文化产业,促进经济发展。
如今,在新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下,以及文化保护和社会经济效益之间日益突出的矛盾,这些都要求西安的大遗址保护要创新有突破。
对文化遗产保护应提出“政府意志+科学规划+资本运营”的思路,对大遗址保护探索出“文化+旅游+城市”的崭新模式。
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 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 以曲江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 以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运作模式”; 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大集团运作模式”。
不久的将来依托大明宫模式的镐京遗址、杜陵模式的秦咸阳宫遗址等一大批遗址公园将会陆续建成。大遗址保护模式即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谐互动的保护模式,其最终将形成多业态联动、多模式并存 、多形态共赢得局面。
以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为例,它的建设首先解决了当前大遗址保护工作面临重要问题,即给当地的人民生活、居住环境带来新的提升与改变,较好地解决了城市发展和大遗址保护的矛盾。
公园的建成在西安的城市中心区形成一个面积达3.5平方公里的城市中央公园,彻底改变了历史上该区域衰败、落后的城市面貌,成为了城市发展的重要的人文象征、世界文明古都的重要支撑。以上的这些模式也为西安日后的大遗址保护与开发起到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中国最硬符号
市委书记王永康在外埠推介西安时曾提到,西安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从华胥到华夏,从华夏到中华,形成了同根同源、血脉相亲的中华民族文化。
西安是中华文明的根脉城市,是国内外游客的必到之地。目前又面临“一带一路”、国家中心城市、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历史机遇,也有自贸区、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和举办2021年全运会等发展契机,打造万亿级文化旅游大产业的空间广阔、潜力巨大。大西安将以“三步走”发展战略,力争到2020年打造成为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2035年将成为国际旅游名城,2050年将成为世界旅游时尚之都。
在“两市一区”范围内统筹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凸显独特山水格局,构建两条区域历史文化保护带,保护具有文化特色的名镇名村,打造红色文化脉络与展示线路。
划定中心城区的历史文化核心区,将保护重点由老明城扩大到历史文化核心区,同时以新时期名城保护目标,建立“三城、两脉、十片”名城保护框架,全面营造中国传统文化与东方城市营建的示范展示基地,成为能够纵观中国数千年历史和现代化城市和谐并存的最中国典范!
© 悦西安(www.justxa.com) 保留所有权利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法律顾问 / 张晓哲 北京大成(西安)律师事务所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悦西安微信公众号:just-xa
|